本地宝 > 生活百科 > 百科问答 > 温州几线城市
温州几线城市
2020-11-29 16:29【我要纠错】

【导语】:二线城市,截至2020年,温州市属于二线城市。2020年5月29日,第一财经·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了《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》。,温州市处于名单中的二线城市。

  二线城市,截至2020年,温州市属于二线城市。2020年5月29日,第一财经·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了《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》。温州市处于名单中的二线城市。

  二线城市(Second-tier City)一般多为省会城市、东部地区的经济强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。二线城市有一定的经济基础,商业活跃度相对较强,对大公司、大品牌和优秀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,也正在或者即将成为未来几年大公司布局的重点。

  资料拓展:温州简称“温”或“瓯”,是浙江省地级市,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 ,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 。截至2018年,全市下辖4个区、5个县、代管3个县级市,总面积11612.94平方千米。

  温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、浙江东南部、瓯江下游南岸,东濒东海、南毗福建、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相连、北和东北部与台州市接壤,是中国数学家的摇篮、中国南戏的故乡、中国海鲜鸡蛋之乡、中国鞋都,温州人被国人称之为东方犹太人。

  温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,素有“东南山水甲天下”之美誉。温州古为瓯地,也称东瓯,公元323年建郡,为永嘉郡,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,故名鹿城。 唐朝时(公元675年)始称温州 ,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建城历史。

 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,在改革开放初期,以“南有吴川,北有温州”享誉全国。

手机访问 本地宝首页

  • 温州高龄津贴政策

    温州高龄补贴市区80-89周岁为50元/月,90-99周岁为100元/月,100周岁及以上不低于500元/月。高龄津贴由各县(市、区)民政部门和人力社保部门发放,根据各地具体标准执行。

  • 温州高龄老人津贴多少钱

    温州市区80-89周岁为50元/月,90-99周岁为100元/月,100周岁及以上不低于500元/月。温州高龄津贴由各县(市、区)民政部门和人力社保部门发放,根据各地具体标准执行。

  • 温州市高龄老人补贴标准

    温州市区80-89周岁为50元/月,90-99周岁为100元/月,100周岁及以上不低于500元/月。温州高龄津贴由各县(市、区)民政部门和人力社保部门发放,根据各地具体标准执行。

  • 温州高龄补贴多少钱

    温州市区80-89周岁为50元/月,90-99周岁为100元/月,100周岁及以上不低于500元/月。温州高龄津贴由各县(市、区)民政部门和人力社保部门发放,根据各地具体标准执行。

  • 温州十二个县市区

    温州市共辖12个县级行政区,包括4个市辖区、3个县级市、5个县,分别是鹿城区、龙湾区、瓯海区、洞头区、瑞安市、乐清市、龙港市、永嘉县、平阳县、苍南县、文成县、泰顺县。

  • 温州有几个机场

    温州只有一个机场,是温州龙湾国际机场。温州龙湾国际机场前身是温州永强机场,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,靠近东海,距市中心约22公里,为4D国际民用机场是国家一级航空港和国内二级民用机场。

  • 温州有几个区几个县

    温州市一共有4个区,分别是:鹿城区、龙湾区、瓯海区、洞头区;5个县,分别是:永嘉县、平阳县、苍南县、文成县、泰顺县;此外还有3个县级市,分别是:瑞安市、乐清市、龙港市。

  • 温州育儿假多少天2021新规定

    10天,浙江父母在子女三周岁内,夫妻双方每年(从子女出生之日起按照周年计算)各享受10天育儿假,育儿假不包含国家法定节假日、休息日、职业假。育儿假的期限不按照子女数量叠加享受,2021年11月25日起施行

  • 温州育儿假什么时候开始执行

    2021年11月25日起施行。浙江父母在子女三周岁内,夫妻双方每年(从子女出生之日起按照周年计算)各享受10天育儿假,育儿假不包含国家法定节假日、休息日、职业假。育儿假的期限不按照子女数量叠加享受。

  • 温州育儿假10天包括周末吗

    不包括。浙江父母在子女三周岁内,夫妻双方每年(从子女出生之日起按照周年计算)各享受10天育儿假,育儿假不包含国家法定节假日、休息日、职业假。育儿假的期限不按照子女数量叠加享受。

  • 温州禁摩吗

    温州禁摩。温州巿禁摩路段有禁摩标志,温州主城区全天24小时,禁止非市区牌照(鹿城、龙湾、瓯海牌照摩托车牌照为市区牌照,下同)的二轮摩托车(执法、抢险、邮政车辆除外)。

  • 温州社保缴费基数2022

    2022年温州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员(含灵活就业)月缴费基数上限暂按19783元(月平均工资的300%)执行,下限暂按3957元(月平均工资的60%)执行。失业、工伤保险缴费基数上下限参照上述标准执行。

  • 热门推荐